近年,综艺领域的疲软问题愈发严重,综艺疲惫期或已到来。即便品类持续增长,各平台持续想方设法创新,但显然,同质化、模式化问题依旧突出,凹人设、话题炒作的传统方式观众也不再买账,综艺究竟该何去何从。或许,在一些长久坚持安静做垂类的去娱乐化综艺中,我们能从一个侧面找到答案。
(相关资料图)
1
从“鼎盛”到“疲惫”
近两年来,无论在业内或是网络评论中,“疲惫感”似乎成了谈论内娱综艺时高频出现的形容词,“综艺创新少” “综N代失灵” “观众审美疲劳”等句式也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。不可否认,综艺领域已正式进入疲惫期。
曾经,没有人能质疑综艺无可取代的魅力,2005年“超女”的影响力至今仍常被津津乐道。节目一经播出便火爆全国,即便在只能通过手机短信投票的“无灌水”时期,总决赛上李宇春的票数也逼近400万。10年前,综艺的全面娱乐化时代正式到来,2013年《爸爸去哪儿》、2014年《奔跑吧兄弟》《花儿与少年》等节目,瞬间将明星的种种,以影视作品之外的形式火速在大众层面传播,并自2017年开始实现多品类发力,音综、恋综、慢综、选秀、竞技、推理、远行、经营、各式体验类……综艺领域可谓全面开花,且一度当之无愧成为行业最热赛道,综艺也迎来了其鼎盛时期。
《花儿与少年》海报
只不过,正当峰值期时,许多问题也开始浮现——同类型综艺数量爆发,观众自主选择性大幅度增多,分众时代到来;且在所难免愈发走向同质化、模式化,综艺给予人的新鲜感开始降低。更不必说,近年来,综艺“真实”问题逐渐受到大众质疑,如凹人设、剧本、作假、刻意煽情、刻意炒CP、刻意制造矛盾冲突等,一度被调侃为“真人秀已快沦为只有‘秀’”。明星上节目,也不似最初那样吃尽人设红利,反而,人设坍塌频出,与观众距离感缩短间接影响影视表演沉浸感等等,都令观众开始“疲惫”,内娱综艺从全民围观到全民疲软。
2
选择话题还是选择内容?
然而,当综艺热度退潮,综N代开始“失灵”,诸多综艺甚至还出现招商困境,一些在今天看似品类小众的综艺却依然具备突围的可能性,“默默”间展现生存力量。
近期,《这样的你》(更名前为《送一百位女孩回家》第六季)正式播出,节目继续聚焦女性都市情感观察,无论热度值抑或是观众口碑值均表现尚可。值得一提的是,从第一季的歌手、演员、足球运动员,第二季的独立摄影师、滑雪运动员、搬运工直至当下,该节目始终以消解传统主持化的“另类”深度对谈形式,加上对生活点滴观察的形式,进而探讨人生百态的深层问题。但与同期综艺十分不同的是,《送一百位女孩回家》可谓是典型的“去娱乐化”方向,仅在自身垂类中发力,却始终保持优异成绩,并成功破圈。因而,在北京发布会后,南都也同节目主理人、作家丁丁张进行对话,通过该节目的制作思路,试图对当下综艺领域的瓶颈进行探讨。
据丁丁张介绍,最初,节目的创作初衷正源自于一次“送女孩回家”过程。丁丁张回忆称,多年前,因为偶然,在送一位女性编导回家的过程中,他突然想到可以用Go Pro记录下这个过程。一路上,丁丁张发觉,因为这种随意性,自己与对方在交谈中以及拜访北京临时居所的过程中,有了许多对对方人生故事的了解,他也颇为触动,“我突然间觉得,原来有那么多人看起来好像很乐观,被很多人关心和爱,但其实有非常孤独的一面,我们很难通过日常了解他人的真正内心。”作为媒体人,丁丁张觉得,自己有必要去做一些与记录时代有关的事。因为这一方向,因此在节目开发过程中,丁丁张少有困惑,“这就是做这个节目一直比较‘从容’的原因,因为我们内心一直知道我们要访问什么、关注什么、记录哪些细节。”
丁丁张
尽管在综艺竞争极尽激烈的时期,丁丁张坦言,主创团队也未曾想过如何去竞争、留住观众,核心思路只是做出一档“小而美”的节目,观众也未必能从节目中获得“热辣信息”。自第一季起,丁丁张多次同受访人或回家或回家乡,通过聆听、交流,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但又往往不为人所知的人生另一面。而丁丁张也有坚持,“可能有些人会有这份执念,但我没有苛求一个人在面对采访时要完全裸露自己的内心,我们节目的嘉宾大多是有诚意的,他们来到节目也会有预期,知道这是一个在倾听的说话类节目,那么他们自己也会愿意表露一部分自己的想法。”
赵梦
而继续做“小而美”,仍会是幕后团队今后的方向,不能一味追求八卦谈资与明星效应,而是通过受邀人,呈现当下年轻人的一些共性心路。尽管,导向性、话题性或许是综艺可以走向爆款的捷径,但却与深耕内容存在一定矛盾。从节目中可以看出,在各式选题中,丁丁张多给予受邀人足够自由空间,不约束不干预也不评判,在陪伴中呈现一个个人生侧面,却也成功引发观众从不同角度共情乃至共鸣。
第六季节目正在播出,开篇马思纯一步步学会真正自信,进而实现“自在”的过程与赵梦对自我的接受,始终坚持“拧巴”坚持“热爱”的态度,都产生了积极的网络效应,丁丁张觉得这才是创作人的初心,“透过访谈,我觉得未必会找到(人生)答案,但是你可能会看到一些态度、一些解法,带来一些认知。我希望这些,都是给(观众)带来一定启发性的。”本季,节目更名“这样的你”似乎也更加迎合这些想法,节目播出时,马思纯发微博表示“这样的我,可能也是无数个这样的你”,也从一个侧面体现节目的可延展性。
3
小众综艺启示录
不选择昙花一现的火爆,而是“安静”输出态度,是种冒险。但相对地,在观察中我们也可以发现,这类节目,一旦吸引到观众,所产生的信任感与黏性会更高。
类似于《送一百位女孩回家》系列,在此前的成功案例中,我们或许会获得更多启示。截至目前,许知远主理的《十三邀》系列再度在口碑榜破此前纪录,第七季在豆瓣平台收获9.5分的高分。尽管,早期节目开播时也引发过许多质疑的声音,但抛开孰是孰非,单就节目定位而言,却可看到它对“深刻性”的某种坚持。几乎每期受邀嘉宾,都能让受众汲取到一种养分,也让节目虽然小众,但渐渐聚拢出高黏性的观众群体。多年来,产生了超过泛娱乐类节目的影响力。最新内容中,徐京坤与蔡皋的部分甚至被网友称为年度封神输出。
无独有偶,还记得陈晓卿执导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曾缔造全民热潮,哪怕被行业内外视为生存最为“艰难”的“纪录片”也会陆续输出逆袭之作。
近年,陈英杰导演的纪录片《人生一串》从小切口“烧烤”切入聚焦人间烟火,持续三季累计20万观众打分,始终在8.5分之上。
此后原班人马打造的《这货哪来的》依旧延续这一风格并收获更高口碑。再次成功后,在媒体采访中,陈英杰也曾分享创作思路,出于对“进行时的小人物的偏爱”,陈英杰选择“于细微处见江湖”。他认为,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下,人对物的感知、想象乃至使用它们时的幸福感却日益消退,往往忘记,“货品是由一双双有温度的手做出来的”,这也是他决定拍摄的缘由。陈英杰将这些小卖家的故事形容为“大国制造的毛细血管”,有些看来或许不起眼,但纪录片就是要挖掘内行的门道。他也称,“我喜欢记录人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。如此,影片能触发观众以及创作者关于‘我该如何生活’的思考,提供直接的生活借鉴,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。”
回归作品,可以看出,陈英杰的处理手法始终日常、亲切,但也扎实、深刻。自大大小小的小众新奇货品背后,为观众继续呈现了大千世界百态人生,为货寻根,再由货及人,拍出了对人本身发展的高度关注。有观众评价称,“上头”的原因正在于,这些细小中,却包含社会学、人类学的格局,也是国人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陈英杰
显而易见,“品质”的力量在综艺领域已开始体现。事实上,国剧已早一步迈出了这一脚步,在综艺鼎盛期同时期,网剧也开启了蜕变之路,逐渐打破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,逐年递增硬品质作品,网络平台也从“不被看好”变为能和电视平台比肩。在2022年各大媒体盘点的网络爆款剧集中,已可以鲜明看到,《人世间》《风吹半夏》《三悦有了新工作》《警察荣誉》《天下长河》意味着,剧集领域已产生质的飞跃。无论是“隔壁”的间接意义,抑或是小众、去娱乐化综艺的突围之路,似乎都可以给予内娱综艺以启示,持续创新,持续本土化海外爆款,早已不是长久之道。如何深耕内容,如何向“质”发力,或许才是全行业需要思考的方向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傅圆媛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