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唐代录取率比较低 据《通典选三》记载,唐代“贡士之法,多沿隋制,上郡三人,中郡二人,下郡一人。有 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来说,这不是一成不变的。” 唐初,大郡一般为三万。 如果每户有5户以上,至少有15万人。 折算下来,录取比例是总人口的1/50,000。
唐高宗到位后,录取比例开始提高,尤其是武则天执政后,录取人数大幅增加,科举成为进士入仕的最重要途径。
据《朝野》记载:“乾丰以前(唐高宗时),每年举人不过千人;垂恭(武则天时)以后,时常达到 每年五万。”
p>
曾任扬州刺史的唐朝儒生赵匡曾在其《选选》中称,尚书省的录取率 考试“大考20人,其中1人被中方录取”,录取率5%左右。 虽然录取率比唐初高了很多,但由于考生越来越多,录取率仍然偏低,所以出现了《通典•选V》中提到的情况: 没有牙不及格。”
唐代科举考试各科录取比例不尽相同。 据《通考·选2》载:“进士约一千,得第一者一百二;明经加倍,得第一者十一二。” 即唐代进士的录取率为1%至2%。 关于; 明经系录取率比较高,比进士系高10%。
进士科每次录取名额只有三十人左右,所以唐代李善甫有诗云:“麻布举双手,桂花只三十枝”。 . 据《新唐书•选录一》记载,唐文宗李昂曾下令礼部:“一岁必选三十人,无此人,不必统计。 ”
可能是因为不能“充数”,科举时代唐朝的录取率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最低的。 据清徐嵩《科举录》统计:唐末朝贡科举266人,进士6642人,平均每次不到25人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产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